70年代,曾志和女儿陶斯亮一家的合影,曾志头发花白依旧站的笔直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5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
曾志把一辈子都投入到了为革命事业奋斗中。

曾志来自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,长得漂亮又聪明伶俐。她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,而是勇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在这条路上,她碰到了蔡协民,特别喜欢和他聊天,因为他见多识广,对同一件事总有独到的看法。而蔡协民也被曾志那种优雅的气质和出色的才华所吸引。

后来,在战友们的帮助下,两人的感情自然而然就发展了起来,这对被誉为“红军里的梁祝”的情侣,是朱毛红军中最早结成伴侣的一对。可惜,这段感情最终还是没能走到最后。

1938年,曾志被安排去延安进修,一到那儿,她就赶紧给毛主席写了封信。毛主席收到信后,第二天就派人去把曾志接了来。两人已经好久没见了,一见面,毛主席就关心地问起曾志,这些年她都跑哪儿去了,是不是还和蔡协民在一起。他一直在找他们夫妻俩的消息呢。

其实,曾志能够认识毛主席,多亏了蔡协民的介绍。

打仗那会儿,一切都讲究简单,蔡协民和曾志结婚时没办啥仪式,也没大张旗鼓地摆酒席,就连最基本的茶点都没准备。

那时候曾志怀着孩子,而且连着走了好几天急路,累得不行,最后就靠着老公的肩膀,半梦半醒地睡着了。

睡得正香的曾志突然被门外的大声呼喊吵醒:“蔡协民同志,老蔡,老蔡在屋里头不?”

蔡协民还没站起来,那人就急不可耐地闯了进来。一瞧见曾志,他就打趣蔡协民,说他藏了个美人儿,真是有福气了。

就在这时,曾志慢慢睁开了眼,瞧清楚了正在说话的那个人。那人个子很高大,脸有点瘦,但眼睛特别亮,让人感觉既亲切又有礼貌。

曾志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不简单,但既然能径直推门进来,想必应该是老蔡的知心朋友之类的吧。

果然没错,蔡协民拽着曾志站了起来,向她介绍道,这位就是毛泽东,也叫毛润之。

曾志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站在她面前的,就是她一直敬仰的大名鼎鼎的革命领袖毛泽东。

曾志那点儿残留的睡意一下子就没了,她立马坐直身子,一脸认真地在一旁听他们俩聊天。

就这样,曾志和毛主席认识了,后来,他们越来越熟。所以这次曾志到延安,毛主席特别关照她。

曾志见到毛主席后,心里五味杂陈。接着,她就跟毛主席聊起了自己这几年来的不容易,一点一滴都讲了出来。而且,她还告诉毛主席,她的丈夫蔡协民六年前在漳州被敌人杀害,已经不在了。碰到可以倾诉的人,曾志把心里的苦水都倒了出来。

天黑了以后,曾志回到了自己的家里。

1940年,陶铸从鄂中出发,经过重庆,最后到了延安。在延安的日子里,陶铸和曾志渐渐产生了感情,并且结为了夫妻。不久后,他们的女儿陶斯亮来到了这个世界。

陶斯亮掉下来的时候,护士慌忙中没接住,只听“砰”的一声响,小家伙掉进了产床底下的铁盆里。曾志生完孩子后大出血,血透过好几层垫子,连油布、棉垫、草褥子都挡不住,一直流到地上,真是惊险万分,差点儿丢了性命。

陶铸家和毛主席家都住在窑洞里,一个在上头,一个在下头,两家挨得很近。因此,陶铸常常抱着小女儿去毛主席那边说说话。

在延安,曾志也是个公认的美女,而且啊,岁月对美人总是格外宽容。曾志五十多岁那阵子,文艺圈的柯岩女士遇见了她,柯岩还在文章里这样写道:

我一直在美女众多的艺术圈打拼,眼光早就练得挺犀利,就是跟以前的陶铸不一样的是,她已经过了五十岁,青春不再......她是那么柔美雅致,又那么超凡脱俗,简直让人看得发呆。

但是,碰到孩子的时候,美女也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。

曾志生了女儿后,得亲自给她换尿布、喂奶喝水,忙得不可开交。陶铸白天要上班,晚上回来也帮不了多少忙,这让曾志心里挺难受的。孩子两个多月大的时候,夫妻俩大吵了一架,邻居们都来劝和。曾志靠着门框想了好久,最后心情总算是平复了。

七大结束后,陶铸他们这些干部马上就要去南方了,中央规定女同志和家属都不能跟着去。不过,曾志一番有理有据的劝说后,毛主席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。这一分别就是4年,直到北平解放,曾志才再次见到了毛主席。

打仗那会儿,曾志心里特别挂念女儿陶斯亮。但考虑到女儿的安全,还有为了能专心打仗,他们夫妻俩把女儿留在了很远的延安。

直到1947年,曾志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儿。原来,是杨顺清不辞辛劳,花了一年多时间,穿越了多个解放区,克服重重困难,把女儿安全送到了她身边。

离开延安后,曾志心里已做好最坏的打算,她觉得这一走可能再也回不来了,这辈子也许都见不着女儿了,或许,得等个五年十年才有机会和女儿重逢,可没想到,好事来得这么快。

等曾志和老杨碰了头,才知晓他为啥把女儿带来了。说起来,1946年6月那会儿,国民党军队朝着我们解放区猛攻,延安眼看就要被战火波及。中央下了命令:延安这边不搞战斗的单位都得走,换到别的地方去。所以老杨就带着陶斯亮和大家汇合了。

新中国一建立,曾志就立刻参与到新国家的建设工作中去了。

曾志当上中南工业部副部长后,她负责的是工业这块儿,要说这里面哪个最辛苦,那就是煤矿了。不过啊,曾志偏偏对矿上特别感兴趣。

矿工们辛苦干了一天活,脸上、手上,就连鼻子里都沾满了煤灰。他们既没有水,也没力气去洗干净。说到吃的,更是简单,只能凑合着吃些杂粮和咸菜,就这样,饿着肚子又过了一天。

曾志头一回目睹煤矿工人的状况,心里十分震惊。她坚决要求下到矿井里,亲自感受工人的辛苦。但那时候,煤矿里有个迷信说法,说女人下井会带来霉运。曾志听了这话,心里很不服气,觉得凭啥女人就不能下井。于是,曾志作为女人,头一回踏进了煤井。

由于有过那段亲身经历,曾志一直很挂念煤矿工人。后来,即使到了七八十岁,她还多次到煤矿去看看。见到如今采用的高科技开采方法,矿工们享受着很棒的劳动保护,生活得很美满,她心里满是高兴。

1952年,曾志被调到了广州,当上了电业局长和党委书记。那时候,她完全可以作为陶铸的妻子,安心享受家庭生活,或者就呆在官位上,好好享用权力带来的好处。但曾志两个都没选。她没要那些官位,直接去了西村电厂工作,还把电业局的党委也带到了那里。

曾志在吃饭和休息的空闲时候,就向工人和他们的家人学起了广东话。没多久,她就能很顺畅地用广东话和工人们聊天了,这样一来,曾志和工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亲近了。

曾志来了这儿以后,不仅学到了很多工业方面的知识,还抓住了每次可以实践和学习的机会。另外,除了负责党委的工作,曾志的大部分心思都在生产上,她每天都会和总工程师一起去各个车间看看,现场解决各个生产小组遇到的问题。

每年工厂都会进行一次大检修,为了多学点东西,曾志都会亲自到场,并且还会动手参与。

曾志虽然是工业部长和电业局长,但她却一心扑在西村电厂上,把老公和小闺女丢在了一边,只有到了星期六,她才会回去瞅瞅父女俩,然后第二天又赶回电厂去。

后来,陶斯亮去北京上学了,留下陶铸孤零零地在那座大房子里。

曾志这一辈子真的不容易,她三次失去了最心爱的伴侣,四次和自己的孩子分开。不过,曾志从来不会让自己陷入感情纠葛里,她很多次都选择了为了革命事业,放下自己的小家庭。

就像曾志当年在党旗下发誓的那样:“从今往后,我活着是党的人,死了也是党的魂,我要一辈子为共产主义打拼,到死也不背叛党。”后来的日子里,曾志真的做到了她当年说的。虽然她的职位越来越高,但她一直清廉自守,从不贪占。

不过,话说回来,曾志其实也是个平凡的妈妈,心里一直惦记着多年没见的儿子们。等到全国解放以后,曾志更是三番五次地找人帮忙打听儿子们的消息。

1950年,曾志让人帮忙找她的小儿子曾春华。等他们终于见上面时,曾春华已经17岁了,可个子却像10岁的孩子那么小。而且,他身上穿的还是六七岁小孩的破衣服,走路时腿也瘸着。

曾春华对母亲说,由于小时候吃得不好,他得了全身的淋巴结核和肾结石。因为这病,养父母嫌弃他,让他受了好多冷眼和欺负,所以他很小就只好流落街头。为了活下去,他做过苦力,摆过小摊,但一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。

之后,多亏有好心人伸出援手,他才能在教会的医院里做了手术,切除了两根肋骨和一个肾,虽然捡回了一条命,但遗憾的是,他的一条腿比常人短了大约三四寸。

回到妈妈那儿后,曾春华才开始读书,后来考上了西安化工工业技术学校。毕业以后,他在东北一直研究炸药,慢慢成为了一名很棒的工程师。曾春华靠自己的双手,过上了自给自足的日子。

曾志优雅地步入晚年,这张照片是70年代照的,那时的她头发已经花白,但仍然站得笔直。照片旁边站着的是她的女儿陶斯亮和女婿,两人看起来十分恩爱。还有两个小孩,是曾志的外孙,一脸的天真烂漫。

1998年4月27日,是曾志过的最后一个生日。在那段日子的尽头,曾志展现出她柔弱的一面,心里觉得对不住孩子们,让他们受了不少罪......曾志真心诚意地说:“希望你们能原谅我......”

曾志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信念和无数家庭的幸福努力,在这一刻,她只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普通母亲。人民会一直记得曾志为革命付出的一切,她的名字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闪亮。